点此转入_国精一二三产品区别在_忘忧草仙踪林仙二区蜜芽

陈宝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建成教育强国

[日期:2021-01-05] 作者:曹莹 1797 次浏览 [字体: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乃至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准确把握全会的新精神、新要求,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是当务之急、首要工作。

       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对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必须进一步发挥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的新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在受教育机会得到充分保障、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教育“好不好”的关注更加迫切。要清醒看到,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优质资源供给相对稀缺,与人民群众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和迫切。要深刻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生的变化,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出的新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新发展理念的规划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施工图”。“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牢牢把握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从内涵、外延、举措等各方面全面落实。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无论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还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都应该而且必须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逻辑起点,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变量和优先要素。一方面,要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循环、教育与经济的循环,推动教育体系再造,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水平,实现教育自身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结合。

       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要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主动面向全局、应对变局、服务格局,加快谋划开局、优化布局、实现新局。

       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把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追求,以高质量为统领,推动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把高质量作为检验标准,从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内在活力、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标检视,突破制约点和瓶颈因素,推动教育向高质量迈进。

       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公平普惠的温度。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教育公益性原则,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积极扩大普惠性资源,重点补齐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短板;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特色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着力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拓展教育服务全民的宽度。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学段在育人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畅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的通道,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对接合作,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探索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值、互认。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从一次性终结性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构建适应技能中国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给产业增值,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技能中国。深化破“五唯”改革,破学历至上,立能力本位,营造不唯学历重能力的社会氛围,推动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用人导向的重心向“能力”倾斜。

       构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度。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培育创新动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主力军作用,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突出培养质量、办学特色和实际贡献,培养更多一流人才。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厚植人才优势。实现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提升汇聚全社会合力的广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建议》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构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增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度。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聚精会神打好“龙头之战”“攻坚之战”和“升级之战”。探索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推动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执法、普法,为教育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聚焦提质增效、主动引领,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度。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四史”教育,落实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更加注重“五育并举”,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工作,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8年、“十三五”以来这5年,以及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施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本文刊发于《旗帜》2020年第12期)


                                                                                                  来源:《旗帜》

灵丘县| 汤阴县| 江永县| 湟源县| 祁阳县| 平山县| 沐川县| 九江县| 内乡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