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姗老师在数学教研组“人人献课”活动中上健全人格课题展示课
[日期:2019-05-16] | 作者:教科室 1269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2019年5月13日下午第一节课,由数学教研组、罗宗绪名师工作室和健全人格课题组组织的典型课例研讨活动在录课室进行,这堂课由七年级数学组的陈晓姗老师主讲,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学组的全体老师和罗宗绪名师工作室成员,健全人格课题组理科评价小组老师的所有老师在五楼多媒体教室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课后对这堂课进行交流讨论和评价。
陈老师课堂刚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手上都有一块老师准备的三角形模板,你能以最快的速度地画出一个与它全等的三角形吗?马上有同学提出可以在草稿纸上临摹一个出来;陈老师追问该同学你如何理解“完全重合”?“形状大小相同”;又如何量化?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体会数学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陈老师再次提出一个问题,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从学生口中凌乱的表达中,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将条件优化,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时应该有序分类,这样思考问题才能达到不重不漏地解决问题,能使得问题清晰简单处理。不同的分类讨论都有一定道理,但有的分类过于细化,种类繁多,容易漏情况;既然要优化条件,我们就可以对满足的条件由少到多进行分情况讨论,再对每种情况进行验证,从而得到三角形全等需要的最少的条件。
整节课老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带动学生思考并得到猜想,通过学生总结的思路,引导学生按照已知1个条件、2个条件、3个条件、4个条件等的思路进行讨论,并通过举反例的方式完成对猜想的验证说理,体会“不一定”全等,为后面“一定”全等做铺垫。并感受数学中由整体到局部的讨论思想,化整为零的解决问题策略,感受已知与未知,感受存在与规律。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围绕着数学教学中“为思维而教”的教育理念。学生在经历“感知问题—猜想结论—操作验证—形成结论”这一主线下,进行有序猜想分类,通过画图重叠等操作完成对猜想的验证,最后形成数学结论。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策略,如化整为零,有序分类,合理验证等,为后续的学习积累更多的经验。由思考牵动学生动手操作,由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对学生思维的启迪特别有效。
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研讨活动中,大家对这堂课给与了一致的好评。在众多数学老师的点评中特别提到本堂课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思维启发,并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从优化决策方面的良好习惯。在对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健全人格教育,这次展示课让在场老师也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