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转入_国精一二三产品区别在_忘忧草仙踪林仙二区蜜芽

汇集考古成果 讲述文明故事——故宫博物院考古类展览简述(转载于《故宫博物院》)

[日期:2025-03-3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华文明的守护者、文明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策划实施了包括“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等在内的多项考古类专题展览,汇集了丰富考古成果,讲述灿烂文明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一、从遗址到展厅,跨越时空的有益尝试

考古类专题展览的举办将久远的文明,突破地域和年代的限制,把考古成果、文明信息、遗址情况等有机整合到博物馆的展厅之中,有效化解了遗址范围广、年代长、信息大、专业性强、类型复杂等知识传播、展示的短板,用展览的语言、凝练的方式、观众易获取的叙事,辅以形式设计从而完整传递给观众。在地理上,实现了“故事”发生地由出土地或遗址到展厅的空间转换。将大面积的遗址或发掘地通过主题叙事合理“搬进”展厅,实现了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解决了遗址范围广与如何有效解读遗址的矛盾,同时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既解决了所在城市与遗址间的地理隔阂,又解决了零散信息无法集中有效展示的问题。在时间上,将历史久远且时代跨度大的文明“故事”呈现到眼前。出土器物结合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专题展示拉近了观众与久远的文明“故事”之间的时间距离,通过展览语言的转化,将千百年前的历史图景变为观众触手可及的展览信息,完成了遥远文明“故事”到当下零距离展示的转换,实现了展览展示的初衷和文化传播普及的目的。

作为一座由六百余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落辟为馆舍的博物馆,其馆舍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文化遗产,从考古发掘地到文化遗产地,展览更具文化影响意义。2015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先后举办了16场考古遗址类专题展览。2019年7月,“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通过武英殿和东、西配殿的展览分布,汇集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珍品,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首次隆重亮相。展览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到明清时期,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武英殿,通过“神王之国”“文明传承”等四个部分,完整、系统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国家特征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诠释良渚文明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重要贡献和独特作用。在东、西配殿,则以展示考古研究和保护申遗等内容为主,通过展览这一时空转换的媒介带领观众走近五千年前的中国早期文明。

二、活化成果展示,用文化资源讲好文明故事

考古成果展在筹备过程中,往往面临观众很难从剥离发掘环境的出土器物中知晓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与价值这一问题,故而在此类展览的筹办中,特别需要在编写、研读、转化展览大纲的过程中考虑展览形式上的呈现方式,要根据遗址的发掘信息、历史环境、研究成果等,梳理展览的逻辑线索,提炼、还原、架构出土文物的空间呈现方式,为观众的参观与获取信息提供空间语言。

凌家滩遗址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遗存、关键节点、关键区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例证。2024年12月,“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该展集凌家滩遗址历年来出土玉器完整地合璧展出。在呈现效果表达上,展览以“考古探方”为视觉母题,将探方的方格栅结构转化为展陈基础构型,呼应遗址发掘现场,从视觉上拉近观众与考古第一现场的距离;在设计表达上,强化了考古探索氛围,同时又创设了“隐喻文物”,如“多宝阁”中的珍宝等伏笔;在空间呈现上,根据文华殿“工”字形建筑格局而形成的连廊,在南北两端以典型器物的前后呼应,同时用宽幅遗址图景、遗址区演示沙盘、数字展示手段等配合展柜内器物展示,形成柜内与柜外、器物与环境、整体与结构等在内的“完整”的展示要素集合,辅以文物的立体展示形式,将“问天究源”“斧钺圣权”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有机结合,既实现了基于内在功能联系的清晰表达,也避免了出土器物与发掘地的割裂,同时规避了同质化展示所带来的审美疲劳。

三、美美与共,用展览语言呈现文明互鉴

       2016年10月,“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埃及、希腊、印度、伊朗、伊拉克等多个国家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学者围绕“世界古代文明遗产领域交流合作的规划与前景”等议题进行对话。论坛上共同发起的旨在促进人类文明保护与发展的《太和宣言》提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类创造丰富多彩的文明,它们交往融合,延绵发展,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文化遗迹,构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我们提议,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框架内,文明古国可以率先合作起来,通过举办文物交流展览以及其他相关活动,迈出传承古国文明的坚定步伐,促成文明古国之间建立起通畅的交流渠道。       “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于2017年3月17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东雁翅楼展厅开幕。阿富汗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多姿的古代文明。中阿两国交往历史悠长,汉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即到达了此地,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更是密切了两国的交往。1978年,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在阿富汗北部蒂拉丘地发现了数座古代墓葬,出土了大量古代黄金制品,其年代可以远溯到公元前327年,被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此次展览精选231件(套)来自异域的珍贵藏品,向观众展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阿富汗历史风貌。通过展览,观众不仅能够赏析奇异珍宝,领略丝路文化,更能深入了解阿富汗的历史与文化。

四、数字技术赋能,穿越古文明之旅

主动融入数字技术发展新领域,不断探索“数字+”的展示模式,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考古成果展示,将原本枯燥、堆叠、单调的考古类展览,借助数字技术导演为一场既“叫好”又“叫座”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2024年1月,“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展”在午门城楼西侧的西雁翅楼展厅开展。展览以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城市埃尔奥拉七千年来人类繁衍生息的故事为主线。埃尔奥拉位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西北1100公里处,是一处坐落于一望无际的沙漠环境中的山谷绿洲。该地留下了自公元前5200年来的众多考古遗址,如新石器时期建造的穆斯塔提尔、古代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中的德丹王国和利哈亚尼王国遗址、纳巴泰王国与罗马帝国时期的黑格拉古城、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古尔赫遗址、埃尔奥拉老城等。如何将七千年来人类繁衍生息的故事浓缩在狭小的展厅内呈现给观众?数字展示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展厅内设计搭建了覆顶半包围式多媒体播放空间以及在固定式展柜穿插设置多媒体播放终端,结合230余件珍贵文物,构建出“文物展示+数字多媒体呈现+柜外文物展示”的多位一体、动静结合的展览空间,展现埃尔奥拉壮丽的沙漠河谷绿洲景观,展示其繁荣悠久的历史文化。

陈列展览是故宫博物院这座百年博物馆,发挥其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实践途径。考古类专题展览作为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展示悠久文明实证,讲述灿烂文明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肇州县| 郧西县| 保康县| 肃南| 双桥区| 沂水县| 安图县| 屏山县| 辛集市| 清流县|